網路文章篇

血虛 氣虛不等於貧血,先別忙著調補

貧血、低血壓體質者常易出現頭暈、疲倦等症狀,即所謂的「 血虛」;不過,中醫師指出,「血虛」或「氣虛」均為證候的描 述,並不等於血色素或血壓值高低,且人的體質往往非單純某一 證候表現,民眾自行辨證,以為患有貧血而大補特補的結果,未 必能達到調補作用。

中醫師黃碧松指出,低血壓或貧血的患者容易發生頭暈、目眩、 疲倦等現象,甚至因血壓不足,體內循環不順暢,而出現「飲厥 頭痛」的偏頭痛症狀,這類患者通常以女性居多。依中醫的辨證 原則來看,通常屬「血虛」之證,臨床上應以補血處方進行調養 ,不過,「血虛證」並非現代醫學所指的貧血,也並非所有低血 壓體質者均屬血虛證,臨床上仍須就其症狀表現進行辨證。

中華民國傳統學會秘書長劉紀昌說明,血虛證者除常有頭暈、目 眩的困擾外,還可觀察到其指甲、嘴唇、舌頭顏色蒼白,臉色萎 黃;氣虛者則臉色蒼白、易疲倦、呼吸短淺、懶言、語聲低萎、 容易出汗。

傳統醫學認為,血屬陰,氣屬陽,陰虛與血虛的症狀 表現不同,且臨床上辨證時,還須辨別五臟陰陽,現代醫學所檢 測的血色素及血壓值過低,未必是血虛證。

劉紀昌表示,一般而言,補血、補氣的基本處方通常可分別選用 四物湯及四君子湯,但是,除了辨別氣血狀況外,還須視患者體 質,評估是否加入人參、黃耆、白朮等補氣藥物;或添加木香、 香附、陳皮等行氣藥材,來幫助氣機順暢運行。

至於血虛者,還 必須辨別患者是否為血熱或血瘀,應採涼血的治療原則,或添加 桃仁、紅花、丹皮、赤芍等溫血藥物,並非單純地辨別氣血狀況 即可。

中醫師強調,現代醫學對血壓及血色素的檢測,與傳統醫學診斷 原則不同,雖然許多貧血或低血壓婦女經辨證的結果為血虛證者 ,但也有不少低血壓者並未出現任何不適。

低血壓或貧血情況者 不必過於恐慌,甚至因而大肆進補;如出現不適,希望以中藥進 行調理者,也應先徵詢中醫師的意見,再對症下藥,以免進補不 當,無助於症狀改善,反而引發副作用。